首页 > 舞弊新闻 >

舞弊行为研究及应对措施

2021-02-01

摘要:本文对舞弊涉及的分类、动因、手段进行研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设计,以达到规避风险,预防舞弊的目的。 


关键词: 舞弊 应对策略 


默认标题_公众号封面首图_2021-02-01-0.png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层和管理层舞弊行为逐渐增多,突出表现在会计舞弊、经营舞弊等方面。同时企业组织机构也在不断扩大,管控架构和内部业务流程亦愈来愈复杂,导致个人舞弊行为也时有发生。为有效规避舞弊风险,本文尝试对舞弊的分类、动因、手段进行研究,以寻求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舞弊的定义和分类 


舞弊是指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根据舞弊主体涉及的层级,可以分为治理层、管理层及员工舞弊;根据舞弊行为涉及的领域,可以分为经营领域、会计领域及税务领域舞弊;根据舞弊行为的目的又可分为以侵占资产、粉饰业绩、偷逃税款等。本文着重从舞弊主体涉及的层级进行研究。 


二、治理层、管理层、员工舞弊的影响范围和舞弊动机 


(一)治理层舞弊 


治理层通常指公司董事会。在一个公司治理结构中,治理层属于较高级管理决策机构。故如果治理层涉嫌舞弊,其舞弊发生的范围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程度均大大高于公司其他层级。治理层舞弊的动因来自于重大投资、经营失败及业绩连续增长的压力。为规避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发生,治理层有可能违反相关制度、流程规定,通过策划和蓄意实施重大误导性财务报告来实现其目标,最终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管理层舞弊 


管理层在一个公司治理结构中,属于执行管理机构,对治理层负责,其主要职能是围绕治理层的决策来进行具体的操作,以最终实现既定的经营战略目标。由于有治理层、监事会的监督,故管理层涉嫌舞弊的范围和影响程度要小于治理层。管理层舞弊动因来自于经营业绩未能达到预算目标,导致其预期利益不能实现,如股权激励不能实施;或为获取个人不当利益等,利用职权为第三方进行非正当利益输送。另外,在股权相对集中的非上市私人公司,偷逃税款以实现最大化的盈利也可能成为管理层舞弊的重要动机。

 

(三)员工舞弊 


员工是指管理层以下级别的职员,主要包括经理和部门员工,他们具体负责某一类业务的执行和管理,其舞弊发生的范围和影响程度通常要小于治理层和管理层。其舞弊动机大多数源于对资产的侵占和从第三方获取不当的经济利益,表现形式是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多报费用、挪用企业资产以及利用公司政策模糊地带主动给第三方谋取好处以获得利益。

 

三、治理层、管理层、员工舞弊采取的手段

 

(一)治理层舞弊手段

 

治理层在重大投资、经营失败及业绩不能连续增长的情况下,通常采用误导性财务报告来实现其目的。舞弊实施手段包括:1、滥用或随意变更会计政策;2、不恰当地调整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假设及改变原先做出的判定;3、故意漏记、提前确认或推迟确认报告期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4、隐瞒可能影响财务报告金额的事实,或构造复杂的交易以歪曲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

 

(二)管理层舞弊手段

 

管理层在预期管理目标不能实现或为获取个人不当利益,其通常会采取以下舞弊手段:1、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2、高估资产、低估负债;3、隐匿、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4、通过合法形式与自己的关联公司进行非公允价格交易;5、采取激进措施不合理避税。 


(三)员工层舞弊手段

 

员工层为实现其不正当的利益,采取的手段通常包括:1、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不真实的交易,多报费用达到侵吞、骗取企业款项;2、利用职务之便,挪用、盗窃企业资产;3、在与第三方交易中,利用公司政策模糊地带,给予对方利益,以获取不正当的回扣、佣金等利益。 


四、舞弊的防范 


针对不同层级的舞弊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建立预防措施。 


(一)组织架构 


完善的组织架构及其运作规则,能有效预防治理层和管理层凌驾公司制度之上,对创造一个透明的防舞弊环境至关重要。故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同时应注重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应选择能胜任的独立董事担任主席,以提高对治理层、管理层监督、考核的独立性。

 

(二)建立健全内控手册 


内控手册是企业进行业务活动的制度、流程统一体,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标准化和工作质量,有效避免因人事变动、个人行为对业务活动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能有效规避员工层级的舞弊风险。企业应对经营范围内的重要业务进行梳理,对重要流程逐步建立健全内控手册,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三)授权审批制度

 

授权审批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为明确权力界限,企业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编制授权权限指引,规范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有效预防舞弊风险。

 

(四)不相容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即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不相容职务分离措施,能够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效预防各层级舞弊的风险。 


(五)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可以细分为预算监督、业务过程和结果监督、报表编制程序的监督。

 

预算监督主要包括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预算的有效性。执行的准确性是指预算相关指标实际执行数据归集是否准确、完整。预算的有效性是指经审批的预算在企业所处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后是否及时调整原预算,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为实现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会计必须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预算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异常应采取跟进措施,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

 

业务过程和结果监督主要包括对经济业务付款、日常费用报销等业务的真实性、准确性的审核监督,以减少业务舞弊风险;同时期末,针对各项目账户余额与实物进行核对,包含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盘点以及往来款核对等,维护资产安全、完整,预防资产被侵占、挪用的风险。 


报表编制程序的监督包括从原始凭证取得、会计凭证处理、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的程序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客观、完整。

 

加强会计监督能有效预防各层级舞弊风险。 


(六)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在业务流程监督、内控评价、内部管理建议以及与外部审计师的沟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并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提高内部审计对舞弊风险预防的监控力度。

 

(七)举报投诉制度 


为有效防范权力滥用,提高企业控制环境的公开透明度,预防舞弊风险,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且应当将相关内容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企业应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的管理部门、处理跟踪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企业应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并为举报人做好安全保密工作。另外为提高举报投诉管理的独立性,投诉管理部门应有权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

 

只要有非正当利益的动因存在,舞弊就有可能发生。企业应不断建立和完善预防舞弊的控制措施,以有效降低舞弊风险,最大程度的保护公司和员工的正当利益。同时,企业也应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时刻关注企业、员工、社会各方的利益,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各方利益共赢,以减少舞弊的动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4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