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刚给朋友发消息讨论想买车,转眼就在APP上看到了卖车的广告,想必不少人都遇到过类似的状况。因此,有人担心是不是手机APP的开发者在监控用户的聊天记录,否则怎么能做到精准推送?
近日,有短视频声称“微信正在监听你的聊天记录”,并在视频中传授所谓“1分钟关闭”诀窍。那么微信真的会监听用户的聊天记录,并以此推送相关广告么?
6月1日,据微信官方辟谣平台@谣言过滤器的消息,腾讯微信团队表示,聊天内容属于用户的通信秘密和个人隐私,微信不会监测用户的聊天记录,腾讯更不会通过监测用户聊天记录来推送广告。
腾讯微信团队提到,有短视频声称“微信正在监听你的聊天记录”,并在视频中传授所谓“1分钟关闭”诀窍。
腾讯微信团队称,所谓的“按照聊天内容推送广告”,是典型的“嫁接”谣言,腾讯的广告投放标签是针对用户群体而非单个用户,且所有的广告投放都经过加密处理。微信上的广告投放基于用户的合法授权和腾讯的数据技术支持诞生的,可以保护用户隐私的安全。
腾讯微信团队还表示,监听、监视用户聊天并推送广告,微信是绝不会做的,一般来说,广告主会选择把广告投放给设定的目标人群,通常投放的人群非常广,因此很容易出现用户收到的广告“恰好”和自己日常聊天/浏览内容相似的巧合,这并不是“监听、监视”用户聊天,而是正常的概率事件。
据了解,个性化广告是互联网广告的常见模式,即平台对用户的浏览偏好、使用记录等进行收集和标记,形成用户画像,并据此进行广告投放。
那么,个性化广告是这么出现在你的APP上的呢?
根据腾讯微信展示的“腾讯广告工作原理”,在通常的投放流程中,广告主提供广告内容并选定希望触达的目标人群,比如一位手机游戏广告主的目标人群可能是“男性、喜爱玩游戏”这一群体,在选定目标人群时,广告主无法看到或获得任何用户的个人信息,仅能选定他们希望触达的群体类型,腾讯广告系统根据用户画像找到符合广告主需求的目标人群,向目标人群展示广告。
“腾讯广告工作原理”写道,用户画像通常包括广告系统对用户注册微信服务时填写的信息(如注册微信时填写的性别信息)及使用腾讯服务时产生的行为数据(如资讯文章阅读)进行推测得到关于用户可能的兴趣爱好等结果。例如,用户在注册微信时填写的性别为“男”,用微信授权登录过手机游戏账号,腾讯广告系统可能判断该用户属于“喜爱玩游戏的男性用户”这一群体。腾讯仅将生成的用户画像用于广告系统自动匹配投放广告,不会将个人的用户画像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相关专家曾表示,互联网企业为了合法合规、避免用户画像与真实个人对应,所有的标签都会被打到一个手机设备ID上,而非手机号或身份证号等能够识别真人的ID,并且,具有相同标签的用户会被划分到同一类别中。投放广告时,互联网企业则会根据手机设备ID把广告投放给特定的目标人群,而非具体的个人。
但值得注意的,在形成用户画像的过程中,用户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的哪些行为被提取标签,也无法控制这些标签。
其实,早在2019年年初,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就曾因为个性化广告领到5000万欧元的罚单。
法国国家信息与自由委员会触发谷歌的原因是,谷歌没有向用户正确披露如何通过其搜索引擎、谷歌地图和YouTube等服务收集数据,以展示个性化广告。
这违反了2018年5月25日生效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关于数据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
这起判罚应当引起国内互联网企业的重视——过于精准的广告推送,未必是好事。当企业使用先进的大数据和算法技术,试图更“懂”你时,有必要考虑这样的精准服务是否会超出用户的正当期待,是否会让用户感到不舒服和被打扰。
《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个人信息控制者在向用户提供业务功能的过程中使用个性化展示的,宜建立用户对个性化展示所依赖的个人信息(如标签、画像维度等)的自主控制机制,保障用户调控个性化展示相关性程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