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舞弊新闻 >

瑞幸崩盘,自曝造假22亿元!

2020-04-03

全文转载搜狐财经20204月3日报道:

 

今日凌晨,瑞幸就涉嫌造假一事在内部发文称,公司对此次事件发生表示震惊。目前,包括COO刘剑在内的4名相关当事人已被停职,公司已安排其他管理者接替停职人员原负责的工作,并将尽力减少此次事件的负面影响。公司呼吁员工不忘初心,"道阻且长,行则降至"


图片1.png 

昨日,瑞幸咖啡发布公告表示,经董事会委任的特别委员会调查显示,公司首席运营官刘剑及其部分下属从2019年度Q2起从事某些不当行为,公司2019年Q2到Q4与伪造交易相关的销售额约为22亿元人民币。

公告发布后,瑞幸盘前股价一度暴跌超过80%。开盘后股价暴跌78.55%,40分钟内五次触及熔断、暂停交易。

据悉今年1月底,浑水公司曾发布沽空报告,认为瑞幸咖啡在经营数据等方面存在作假和欺诈行为。报告中指出,瑞幸咖啡夸大了门店商品的销售数量,将2019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每店每日的商品销量至少夸大了69%和88%。

此外,瑞幸还通过夸大广告支出,虚报除咖啡外其他商品占比来掩盖亏损事实。

在被浑水指控业绩造假的两个月后的今天,瑞幸终于决定"丢车保帅",主动承认了虚假交易22亿元人民币,不至于被集体诉讼到面临巨额赔偿,再到被破产清算的地步。

眼见他高楼起,宾客散。网友嘘嘘不已:"会倒闭吗?""以后还能有瑞幸咖啡喝吗?""我还有好多券没用。",还有部分网友调侃:"瑞幸割了洋韭菜"。

图片2.png

2017年,瑞幸咖啡入局就掀起了国内咖啡市场的争夺战。为了迅速打开市场,瑞幸实行高补贴拉客手段,各种免费、折扣优惠券满天飞,简单粗暴攻圈下了许多一二线城市。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第一家店开业,到2019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瑞幸咖啡仅用了18个月从创立到上市,比拼多多从创立到上市还少了5个月,速度令许多业界人士瞠目结舌。

对于瑞幸咖啡,业内人士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打破了星巴克的统治局面,打造了消费平权咖啡,而也有不同声音认为,烧钱扩张、快速谋求上市如同资本游戏,无立身之本,一旦粮草烧尽就是下一个"ofo"。

此前,瑞幸咖啡公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显示,其第三季度净亏损5.319亿元(约合7440万美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则为4.849亿元。而在2017年至2019年5月,瑞幸咖啡已经亏损了22亿元。

可以说,瑞幸的门店都是金钱堆砌而成的。而即便如此,瑞幸咖啡仍可以说是资本的宠儿。截至目前,瑞幸已完成3轮累计5.5亿美元融资。

对于巨额亏损,瑞幸咖啡也似乎并不在意。记得,在2019年1月3日的战略沟通会上,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杨飞回应称,"用适度的补贴获取这一年的市场规模和速度是非常值得的。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会持续补贴,3到5年内长期坚持。"对于盈利时间表,他表示,"现在不考虑这个问题,3-5年之后再说吧。"

如今,出了交易造假这种大型丑闻的瑞幸,或许再难以得到投资者的信任,而没有钱的瑞幸,已经凉了一半。

最后,有许多网友都调侃瑞幸割了洋韭菜请国人喝免费咖啡。但小编认为,免费咖啡的小利背后却是对中概股信誉的大大损伤,以后其他企业出海融资也势必困难重重;而且,从长远来看,一个企业若是对投资者都坑蒙拐骗,你还指望他对消费者真心实意的好?

 

原文链接:https://www.sohu.com/a/385234354_235941

原名:《瑞幸崩盘,自曝造假22亿元!免费咖啡原来是“蜜糖”

 

附:其他网站相关报道与分析

摘自中华网:原标题《自曝22亿财务造假 瑞幸咖啡暴跌熔断(5)

 

瑞幸咖啡(Nasdaq:LK)(“瑞幸”或“公司”)于2019年5月上市时,便采用了一种糟糕的商业模式——通过大幅折扣和免费赠品咖啡来培育中国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在其完成6.45亿美元IPO后,该公司从2019年Q3开始捏造财务及运营数据,已演变成了一场骗局。该公司发布了一系列业绩数据,这些数据显示出一个戏剧性的商业拐点并使其股价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上涨了160%以上。毫不奇怪,它又在2020年1月再次成功筹集1.1亿美元(包括二次配售)。瑞幸确切地知道投资者在寻找什么,怎样将其定位成一个故事精彩的成长股,以及操纵哪些关键指标来最大化投资者信心。这份报告由两部分组成:欺诈和存在根本性缺陷的商业模式。我们分别阐述了瑞幸是如何伪造其数据的,以及为什么它的商业模式存在固有缺陷。

第一部分:欺诈

确凿证据1:单个门店的每日销售商品数量在2019年Q3和Q4分别至少被夸大了69%和88%,支撑证据为11260小时的门店流量视频。我们调动了92名全职和1418名兼职人员进行实地监控,记录了981个工作日的门店流量,覆盖了100%的营业时间。门店选择基于城市和位置类型分布,与瑞幸所有直营店的组合相一致。

确凿证据2:瑞幸的“单笔订单商品数”已从2019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19年第四季度的1.14。

确凿证据3:我们收集了25843张顾客收据,发现瑞幸夸大了其每件商品的净售价至少1.23元人民币或12.3%,以人为地维持商业模式。真实情况下,门店层面的亏损高达24.7%-28%。排除免费产品,实际的销售价格是上市价格的46%,而不是管理层声称的55%。

确凿证据4:第三方媒体追踪显示,瑞幸夸大了其在2019年第三季度的广告费用150%以上,特别是在分众传媒

上的支出。瑞幸有可能将其夸大的广告费用回收回去,以增加收入和门店层级的利润。

确凿证据5:25843个顾客收据及其报告的增值税数字显示,瑞幸在2019年第三季度来自“其他产品”的收入贡献仅为6%左右,相当于近400%的膨胀率。

 

危险信号1:瑞幸的管理者已经通过股票质押兑现了其持有的49%的股票(或流通股总数的24%),令投资者面临追缴保证金导致股价暴跌的风险。

危险信号2:神州租车(HKEX:699HK)(“CAR”)的既视感:瑞幸董事长陆正耀和同一批关系密切的私募股权投资者从神州中撤走16亿美元,而少数股东则损失惨重。

危险信号3:瑞幸董事长陆正耀通过收购宝沃,将1.37亿元人民币从神州优车UCAR(838006CH)转移给其关联方王百因。神州优车、宝沃、王百因将在未来12个月向北汽-福田汽车支付59.5亿元人民币。现在王百因拥有一家新成立的咖啡机供应商,该供应商位于瑞幸总部隔壁。

危险信号4:瑞幸最近通过增发和可转换债券发行筹集了8.65亿美元,以发展其“无人零售”策略,这更可能是管理层从公司吸纳大量现金的一种便捷方式。

危险信号5:瑞幸的独立董事邵孝恒是/曾是一些非常可疑的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这些公司的公开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

危险信号6:瑞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杨飞曾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彼时他是北京口碑营销策划有限公司(“iWOM”)的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后来,iWOM与北京氢动益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WOM”)成为关联方,后者现在是神州租车的子公司,并且正在与瑞幸进行关联方交易。

 

第二部分:存在根本性缺陷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缺陷1:瑞幸提出的针对核心功能性咖啡需求的主张是错误的:中国的咖啡液人均摄入量为86mg/天,与其他亚洲国家相当,其中95%的摄入量来自茶叶。中国的核心功能性咖啡需求市场规模较小并处于温和增长趋势。

商业模式缺陷2:瑞幸的客户对价格敏感度高,留存率依靠优惠的价格促销来驱动。瑞幸试图降低折扣水平(即提高有效价格)并同时增加同一门店的销售额,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商业模式缺陷3:无法获得利润的有缺陷的单位经济:瑞幸破碎的商业模式必然会崩溃。

商业模式缺陷4:瑞幸的梦想“从咖啡开始,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它在非咖啡产品方面也缺乏核心竞争力。它的“平台”充满了没有品牌忠诚度的机会主义客户。它的轻人工门店模式仅适用于生产已经上市十余年的“1.0代”茶饮料,而领先的新鲜茶饮玩家在五年前就率先推出“3.0代”产品。

商业模式缺陷5:小鹿茶于2019年9月启动其特许经营业务,而彼时其并没有至少两家直营店运作满一年。因没有按法律要求在相关机构注册,小鹿茶的特许经营业务面临很高的合规风险。

 

投资大佬:飞上天的“猪”,还会掉下来的!

2019年8月,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接受基金报采访时候表示,瑞幸咖啡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咖啡/饮料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运营咖啡店的传统能力,期待瑞幸早日证明自己运营能力,届时才能判断它的真正价值。

“拿着大资本想砸出一个海底捞,你一定觉得是荒谬的。为什么砸瑞幸就不荒谬呢?”

对于很多白领来说,经常会一边享受着瑞幸咖啡优惠券的福利,同时想着“买一杯送一杯”的咖啡是怎么赚钱的,靠烧钱能否烧出自己的客户粘性和商业模式?

瑞幸咖啡到底能不能挣钱,一直困扰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有着20年投资经验的资深大咖张维一针见血地点破了事物的本质。

“去掉各种概念的包装,瑞幸咖啡本质上就是一个传统的咖啡店,它能否成功取决于传统的运营能力,而这个不是烧钱能烧出来的,需要慢慢积累。”张维表示,“只有瑞幸在之后成功证明自己运营实体店铺能力,才能最终兑现其估值。”

具体来说,瑞幸咖啡本质不是一个新概念的产品,就是一个传统的咖啡店,所检验的技能就是开咖啡店的技能,比如门店管理、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与品控、成本控制、公司文化、员工培训等,商业模式最后检验的还是传统的运营能力。毕竟补贴不能永远持续,最后还是得看咖啡店的盈利能力。

在张维看来,靠钱烧的商业模式,不容易烧成功,因为它最终还得依靠传统技能,这也是张维不看好造车新势力的原因:“造新能源车,考验最多的还是传统的造车能力。”

张维表示,这个道理以海底捞为例就很清晰:海底捞是中国最大的中餐企业,去年销售收入接近170亿元,今年有人预计能超过200亿元,但如果有人想靠烧钱复制一个新概念的海底捞,大家都会觉得荒谬。

“我们搞10亿资金,从海底捞挖一批人,再来点互联网基因,我们复制个海底捞,你觉得靠谱吗?你肯定觉得不靠谱。因为商业模式并不能简单地复制,背后检验的这种运营能力是非常长的时间积累出来的。”他解释道。

但为啥拿几十个亿去复制星巴克,有人愿意给出很高估值?张维认为,这主要是他们更看重概念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咖啡更时尚,它有很多的概念、卖点:比如咖啡豆更优质、店面更小、别人不做外卖它做、中国咖啡消费还有很大的潜力等;再一个,短时间做成大规模,可以取得规模经济优势。但开个餐馆能取得规模经济优势吗?其实很难。海底捞和星巴克都是在创立20年后,门店数量才突破100家,因为运营能力的积累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不能靠钱烧出个传统行业。”

 

文章链接: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00403/38021732_4.html